教會在這時代的使命
看見貧富懸殊的情況每況愈下,大財團壓迫工人及貧苦大眾的情況無日無知,政府制度的發展不進反退。站在這時代的神學學人心裡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另一個是:教會在這樣的時代有什麼使命。
回應第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充斥謊言的時代。更嚴重的是,人已開始習慣了政治人物說謊,又或是商人為了爭取最大利潤而說謊。最令我擔心的是,這世代的遊戲規則已開始被改變,似乎說真話及有道德勇氣為「大我」而發聲的人既沒有好處,也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肯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是一個壓迫者集團化的時代。在經濟上的壓迫者似乎與政治上的壓迫者己開始有更大的結連,在碼頭工人罷工的事件中我們看見政府及一些主要靠低下階層選票而上位的政黨,如何一致地置身事外。我們看見更多人依靠政治靠攏而非個人能力上位。這樣的時代將會製造什麼下一代呢?當一個社會不再堅持說真話,或是說真話的人得不到實質或是道德上的回報時,我們下一代可能會像現時的大陸同胞一樣要往別處買奶粉。當只靠政治靠攏便可上位的話,我們張很快消耗我們過去50多年來建立的社會資本。
這個時代需要教會站出來,因為教會應該是一個社會堅守真理的最大的力量及最後防線。這個時代需要教會說出有道德勇氣的說話。這個時代需要教會為受壓迫者發聲。當然,從教會建立到今天,教會可以選擇表達他們時代使命的方法是多元的,我們是基督的身體,各按其職,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離開基督,因為離了我你不能作什麼。如果我們是連於基督的話,我們必須問基督今天面對以上兩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及趨勢時,衪會否置身事外呢?祂會否對謊言視若無睹呢?祂會否對欺壓者說願你平安呢?我相信祂在祝福他們之前,祂會要求祂悔改。
今日影響我們在這時代作鹽作光的原因有兩個很重要的理由。首先,就如一位藝人姊妹表達的,我們可能會認為政治是骯髒的,所以我們基督徒都不應參與這些骯髒的俗世事情。但這想法是建基於一個基本的誤解,首先,政治本質不是骯髒的。真正骯髒的是那些利用政治作為滿足一己私利的政治小偷,事實上,只要我們脫下有色眼鏡,我們便會看見在政治圈中,亦有很多在道德上令人敬佩的人和事。林肯、潘霍華、昂山素姬、馬丁路德金及仍在囚的劉曉波及譚作人。他們不單參與政治,更是全人投入政治,不同的是他們為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他們的鄰舍。就如保羅在加5:13-14呼召我們:「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政治可以是為了達到個人利益的地方,也可以是服侍別人的機會,分別是我們如何選擇,參與政府也可散發光輝的。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喜愛和平及不喜歡爭鬥。真道與黑暗世界的不和諧基本上是必然的事實。約1:9「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耶穌在當時所說出的愛及教導都是革命性,更沒有帶來即時的和諧,而是長期的逼迫及爭論。因為,在這黑暗的世代,真理不會一下子便被接納。為受欺壓者發聲,我們必然會遇到更大的反抗。但這些不和諧是為了真理與愛鄰舍而必須付的代價。更不用說的是,眾多聖徒為什麼要殉道,就是要堅持真理,及不向當權欺壓者妥協。祂的愛是一個願意付代價的愛,祂給我們的呼召,同樣,是為真理及別人付代價的使命。要注意的是,耶穌從來不會拒絕與犯罪的人同席,但祂從不依靠有地上有權勢的人來傳揚祂的真理。
我深信以上兩點都不應引來很大的爭議,真正的問題是使命的表達方法。我深信堅持真理是沒有妥協的餘地,但表達的手法卻是多元的,唯一不應出現的是置身事外或不冷不熱。上帝本身是極有創意的,只要你細心看看祂手所造的花,你便會明白多元的意義。在回應時代的使命上,我們都可以選擇我們不同的使命。事實上,回應時代使命的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而有些弟兄姊妹已經開了一些道路,我們可以選擇參與或是建立我們新的使命。
為真理發聲
和諧是重要,但不要假的和諧。愛與真理才是真正和諧的源頭,沒有愛與真理,是沒有真正的和諧的。而沒有反對聲音,並不等於和諧,而只是一個當權者嘗試製造的假象。64這兩個數字對基督徒應有雙重意義,第一個當然是我們民族中的一個必須緊記的國殤的日子。另一方面,公元64年是尼祿(Nero)王借羅馬大火為借口開始逼迫基督徒的開始。兩件事件同樣是為了壓迫真理的擴展。在這個時代,我們要為堅持真理而發聲,我不反對為在上位的祈禱,但也要為願意為真理發聲的人禱告,更要有道德勇氣去對在上位說出真相。當然,發聲是有多元的選擇,正如音樂亦有不同的調子一樣,你可以在暗室中為這一切代禱。你亦可以上街大聲疾呼,你亦可以像我用文字或在網絡中發聲,哪怕只是在Fb中一個為真理而發的一個Post,唯一不應的就是置身事外把鄰舍置之不理。
重建社會的靈性
現今社會真正的問題不單在於現實的層面,也在於靈性的層面。事實上,靈性不只是透過默想而操練出來的,它亦可透過日常生活中操練出來的,正如保羅在腓2:3-4「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他所指出的,是反映當時一個真實的現況,更反映當時羅馬帝國以高舉自我為中心的制度所操練出來的自私靈性。反觀今天的社會,屬靈爭戰不單在天上,也在地上。教會在今天的社會中,有很大的使命去重建這世代的靈性。方法除了傳統的默想或退修外,我們更要進入世界。我們需要在這世界提供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操練靈性的選擇,就是社企的推行(詳細論述可參筆者與紀治興合著的社企與信仰)、良心消費運動及關懷貧窮學校等都是嘗試提供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抗衡資本主義的屬靈操練的選擇。
教會在這時代所肩負的使命是大的,傳福音當然是首要的,但不要忙記我們要在世上作鹽作光及愛鄰舍的使命。我們的爭戰既在天上,也在地上。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啊們。